“牛奶盒是可回收垃圾,剩飯剩菜是易腐垃圾,殺蟲劑是有害垃圾……”自從今年5月村里開始垃圾分類試點后,楊集村村民陳中軍就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按照要求把家里的垃圾分好裝入四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
“開始還分不好,現在分的可準了?!币姷疥愔熊姇r,正是中午,記者看到他正拎著垃圾桶往外走?!袄详?,去哪?”“倒垃圾??!”陳中軍指著離家100米遠的垃圾分類池。
“滴!”隨著陳中軍在地埋式垃圾分類智能收集站的操作臺上刷上了村里給每一位村民配發的智能投放卡,垃圾分類池的蓋子被緩緩打開,陳中軍把四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倒入對應的垃圾池中。
“現在有了垃圾分類,俺們也不像過去那樣隨手扔了?!标愔熊娬f。
地埋式垃圾分類智能收集站。
記者在地埋式垃圾分類智能收集站看到,這座收集站有四個不同的地埋式垃圾分類池,分別對應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它垃圾和有害垃圾,每個垃圾池的容量是200升,現場幾乎聞不到異味。操作臺上明確了每日的垃圾投放時間,分別是早上7點到8點半,中午11點到13點,下午5點到6點半。
與此同時,在楊集村為民服務中心,村黨總支書記王軍正通過后臺監控查看當日的村民垃圾分類投放情況?!斑@里能看到村民垃圾分得是否精準,還能查到每戶垃圾投放量是多少?”王軍說。
垃圾分類在“指尖”,提升文明“在心間”。今年楊集對中心村280戶居民實行垃圾分類試點,每戶配發了四個不用顏色的垃圾桶對應不同的垃圾,還配發了智能投放卡,離垃圾分類智能收集站300米以外的住戶,每天由保潔員上門取垃圾,然后再進行二次投放,離得近的群眾自己動手投放垃圾。
“垃圾分類,我們給每戶規定了每日投放垃圾量在5公斤。足以滿足6口之家的需求?!蓖踯娬f,以此來減少鋪張浪費的情況出現,通過近半年的試點,中心村垃圾產生量相比過去減少了三分之一。
垃圾分類是個新鮮事物,在農村更是如此。在王軍看來,分類投放習慣的養成是關鍵?!皩υ圏c村民進行了多次的培訓,而且我們還實行了積分制,誰投放的量少,誰投放的精準,誰就能得到積分獎勵?!蓖踯娬f。
分出來的垃圾怎么處理?在楊集村,他們各自都有了用處??稍偕Y源利用270余噸、用于發電垃圾310余噸,半年時間全村可回收垃圾銷售收入達到20余萬元?!皼]想到這垃圾還能賣這么多錢。真是別人說的那樣,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蓖踯姌泛橇?。
“垃圾分類,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綠色環保了?!贝迕駛兌颊f,人人都出一分力,每一個人都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也就養成了一種文明自覺。
如今,倡導垃圾分類、共享綠色生活的理念正如一股股清泉,滲透到楊集村居民生活的每一處,低碳、環保、綠色生活在這里蔚然成風。